摘要:演艺IP打造呈现新趋势,舞台剧《只此青绿》成功融合文创产品,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,结合创新艺术表现形式,实现了演艺与文创产业的共赢。该剧以独特的舞台语言和创意十足的演出形式,成功吸引了广大观众,同时推出的文创产品进一步延伸了舞台艺术的价值,提升了演艺IP的市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。这种融合模式为演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。
近年来,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,演艺行业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。从传统的舞台表演到衍生的文创产品,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探索“IP”化之路,以延长作品的生命周期并增强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。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便是这一趋势的鲜明代表,最近在大剧院圆满落幕的演出,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走出剧场,更因其丰富的周边文创产品受到热捧。
不少观众在观看《只此青绿》的同时,纷纷选购官方推出的蛇年台历、冰箱贴等文创产品,以此铭记观剧的美好时光。“此剧怎是一个美字了得,还有周边台历,伴我蛇年行大运!”一位观众在社交上分享了他在阅读票根之余的愉悦与收获,生动体现了当代观众对文创的热情和期盼。越来越多舞台作品如《红楼梦》《新龙门客栈》等也开始推出丰富多样的官方周边产品,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连接感。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自《只此青绿》推出以来,其主题的文创产品已达30多个品类,销售数量突破15.8万件,营业收入更是突破千万元。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,这一成功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,还在于它与非遗元素的成功结合,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,使得文化的土壤愈加丰厚。
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委书记、董事长景小勇指出,演艺作品的创作虽是核心竞争力,但传播才是形成市场价值的关键。他认为,通过适应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需求,实现作品的IP转化,才能让优秀的文化作品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。他强调,仅仅依靠简单的复制粘贴并无法达到跨艺术门类的深度融合,这需要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,以保证呈现给观众的是高质量的审美体验。
随着舞台艺术的不断繁荣,这些优秀作品也逐渐“走出”剧场,迈向了大银幕。2024年,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和民族舞剧《新龙门客栈》均将推出电影版本,开启更宽广的传播途径。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的艺术总监茅威涛表示,剧场的座位资源有限,因此希望通过电影让越剧艺术的魅力触及更多观众。这种跨界尝试不仅丰富了观众的选择,也为舞台剧作品的传播创造了更多可能性。
在当今的文化生态中,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此方面开创了“青绿空间”主题生活店,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,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时光。该剧与域上和美集团的合作演出项目,也为文旅融合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形式,正在悄然推进中,以迎接“诗与远方”的高峰。
此外,《红楼梦》等其他优秀舞台作品也在积极探索与品牌的联名合作,比如与知名奶茶品牌推出的特调饮品,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。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通过消费场景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,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,让更多人意识到艺术不仅仅笔墨纸砚,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正如孙佳山所说,打造舞台作品的IP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探索领域,艺术从业者可以从文创、衍生品等多个角度入手,逐步推出高品质的产品,并通过这些产品形成可观的文化附加值。
舞台剧《只此青绿》与文创产品的成功融合,正是当代艺术作品IP化探索的缩影,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演艺行业的创新与发展,也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活力。如何在创作与市场间找到平衡,持续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将是未来艺术创作者共同面对的挑战与机遇。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