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S未在日本住院的原因涉及日本医疗系统的隐忧与挑战。日本医疗系统虽然先进,但在应对特定情况如繁忙时段或特殊病例时,可能面临资源紧张和服务压力增大的问题。个人偏好、医疗团队的沟通协商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大S的住院决策。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大S的住院安排。

近日,知名艺人大S徐熙媛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去世,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思。这位在公众眼中一向身体健康的明星,为何在日本这样一个被普遍认为医疗水平发达的中,未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?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医疗体系隐忧与挑战?对此,中新健康特邀记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生活的经验,从多个角度探究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。

作为一名驻日记者,我在东京生活和工作近三年,对日本的医疗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。2023年12月,我亲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流感,这让我对日本医疗系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。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,我突然发高烧,嗓子疼痛,全身无力,还伴有剧烈咳嗽。我迅速预约了一家诊所,满怀期待地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。

医生在检查后告诉我,无论是新冠还是流感,都只会开一些基本的感冒药,进行感冒治疗。这让我感到无比失望,因为我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药物来缓解症状。随后几天,我体温依旧高烧不退,面对流感的折磨,我感到无助,只能通过多喝水和物理降温来缓解痛苦。经过将近一周的“抗战”,我的病情才逐渐好转。

在了解我的经历后,不禁让我想到了大S的情况。日本的医疗体系实行分级转诊制度,患者需在小型诊所就医,若病情严重需要转诊到大医院,需获得医生的认可。这种模式在流感高发期的确带来了一些挑战。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多为门诊性质,床位有限,使得住院治疗并非易事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流感被视为“可自行恢复”的疾病,患者通常被要求在家休息、服用药物自愈,只有在极端情况下,医院才会考虑住院治疗。

根据媒体报道称,大S在身体不适之际曾多次获得救护车服务,但最终仍未能住进医院接受治疗。在她的抢救过程中,医院并未采取ECMO等紧急救护措施。虽然这些消息尚未得到徐熙媛家属的证实,但结合我在日本的观察,住院难、治疗不足的事实不容忽视。

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,主要在于日本的医疗资源供给不足。按照每百张病床配备的医生数量,英国有108.1名医生,美国93.5名,而日本的这一数据仅为18.5名医生。这使得医院在流感高发时面临巨大的就医压力。医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,日本医疗体系的核心逻辑在于维护“医院运营秩序”,优先避免医疗资源的挤兑。即使是普通民众,若没有强有力的需求与家属的施压,医院往往采取最低干预的方式对待病人。这种模式使得即便是像大S这样具有经济实力的人,仍然面临医疗救助的局限。

随着流感病例在日本逐年增加,今年更是刷新了医疗机构报告的流感患者数量,突破了30万的大关。从9月份开始,流感便持续泛滥,给医院的接诊和资源分配带来了不小压力。尽管流感高峰期已经结束,大S的悲剧为人们敲响了警钟,让大家意识到随时了解当地医疗制度的重要性。

在这里,我想提醒大家,尤其是计划前往国外旅行的人,务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医疗制度及应急措施,以便于在突发情况下做出及时反应。如果出现危重症状,语言不通以及对当地情况的不熟悉,让人感到困惑,中断旅程、回国治疗是更明智的选择。

从大S的悲剧中我们不得不反思,日本医疗系统的某些隐忧与挑战,亟需引起更多关注与改进。民众在面对重大疾病时,能够获得更为迅速、有效的医疗救治,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。希望未来的医疗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。
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